附中曾經是很有錢的學校。
多有錢?想想神秘的樂教館裡面,有多少動輒數十萬的名貴樂器就好。當年一進生物課實驗室,後排櫃子裡數不盡的顯微鏡,也讓我這個國中時要分組排隊看顯微鏡的鄉下人羨慕不已。為什麼這麼有錢?以前的附中是少數的國立高中,預算跟師大一起編,算是高教的一部分。在那個國家還不缺錢的年代,高教預算在立法院幾乎都是閉著眼睛過的,更不用說國會裡有多少附中的學長暗地為母校預算護航。
時代不同了。以前省立的高中,廢省之後全部變國立;以前是社會精英代表的大學,現在到處都是;最可怕的,是以前那個有錢沒地方花的政府變成了窮光蛋,現在只會對學校說不好意思,國家就這麼點錢,大家省著用吧。
所以看到有能力的大學開EMBA或各種在職專班也不用意外,他們只是在傳播知識之餘為自己賺點修大樓繳電費的錢,又或者開始跟企業越走越近,老闆捐了錢不但可以拿個榮譽學位,還可以在校園裡用自己的名字蓋一棟樓。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,人家美國的頂尖大學,連整個學院的名字都能賣了,更何況事事學美國的台灣呢?
所以,為什麼要對附中BOT的事情反應那麼大?說穿了,學校沒錢,可是學生不能不收,名校的地位不能一落千丈。這時候,有人(還是校友)願意出來,做點自己賺錢母校也能得利的事情,豈不皆大歡喜?
問題出在哪裡?就因為這只是高中,所以還不能讓學生面對現實社會的利益交換?如果高中還太早,那要什麼時候才可以?大學、研究所、還是出社會?附中從來不是自己關起門來辦教育的學校,學生也是早早就得承擔起大小活動的成敗責任。早點讓這些小大人曉得學校的財務狀況,毋寧也是種教育。
讓一張天真的白紙傻傻進入社會大染缸,最後只會比聰明的白紙染得更黑。
不該讓建商靠學校的資源賺錢?先不論是不是校友,這個社會上哪件事情沒有利益考量?學校裡的老師,國會裡的議員......倘若沒有薪水可領,還會待在原有的工作嗎?問題不應是建商該不該從BOT中賺錢,而是他有沒有賺取自己不應得的利潤,還有學校從這個案子中,究竟能得到多少利益。
我們不可能期望所有人都是佛心來的,卻可以期望他們為了私利而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。
BOT的「歪風」不該吹向高中?BOT本身從來不是問題,出問題的是人,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法令規範,對象都是人而非事物。如果不希望高中涉及複雜的財務遊戲,要嘛讓學校厚著臉皮,多跟學生收點學費,否則政府請負起責任,多撥一點預算。只可惜,這兩種方案在當前社會的環境中,可行性都很低。
好啦,附中還有大絕招:校友募款。
雖說公立學校還要靠募款度日,聽起來實在怪怪的,但校友又不是沒錢(多半還很有錢),一年隨便募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,應該也不是難事。只不過光捐錢聽起來很不過癮,在學時就愛出鬼點子的附中人要嘛不作,要嘛就是把事情搞大,最好成立一個校友基金會,找財務高手操盤投資,每年賺的錢再回饋給學校。這樣一來,搞不好附中學生不用再繳學費,有朝一日還能把總統府斜對面還有植物園旁邊兩個學校買下來;光用想的就很爽。
作為校友,我也不喜歡看到母校為了籌錢出此計策,但如果連全國數一數二的高中名校,為了每年幾百萬元的經費也要跟建商交易,那些一意反對到底的人是不是該想想,有多少學校連這等計策都辦不到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